熊丙奇
一名英国学生问中国学生一天的课时,回答是:“从早上6点到晚上9点。 ”英国孩子就此得出结论:中国的学生肯定不喜欢上学。这是发生在湖北省 “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95名乡村教师(简称资教生)赴英国中小学考察中的一个场景,让这些走出国门的乡村教师深受触动。 (1月17日《中国青年报》)
组织近百名乡村教师出国考察,这对于地方教育部门来说,算得上大手笔了。一些舆论认为,组织乡村教师出国考察,对乡村学校来说可能意义不大。言外之意,无非担心这是作秀,且演变为“公费旅游”。还有人认为,如果要组织教师出国考察,城市学校教师可能更合适一些。另外,花这么大笔经费出国,还不如让更多教师在国内进行培训。
乡村教师出国考察,其意义可能远超普通培训。湖北方面的这次安排,显得较为紧凑,效果是实打实的。至于出国考察者是乡村教师还是城市教师好,从培训的机会以及效用看,乡村教师更应该出国考察。相对于城市教师来说,乡村教师获得的培训机会十分有限,而从教育均衡角度出发,未来应把更多的培训机会、发展机会,提供给教育资源不发达、扶助薄弱的乡村学校。
但是,要打消出国考察变为“公费旅游”的疑虑,更应该关注这种考察究竟能对现实教育产生怎样的作用。比如考察发现的英国孩子认为“中国学生不喜欢上学”的结论,就多少反映了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的短板。英国小孩说出的不过是常识,而我们的乡村教师,却似乎第一次发现这样的“常识”。事实上,这样的“常识”就在他们的身边,可却并未引起重视。假如有学生告诉老师,我不喜欢这样的学校,不喜欢上学——那么他不但要被老师好好“教育”,父母也可能被叫到学校,做思想工作。
这样看来,这95名乡村教师到英国去考察,是有一些价值的。至少他们可以认识到,原来我们的教育未必能给学生带来快乐,真正快乐的学习应该是怎样的。可是,意识到学生不快乐之后,他们能把学得的先进教育理念,落实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吗?还是只能变为一本学习论文集,记录这段曾经让他们产生思想波澜的考察经历?
又比如,在考察中乡村教师们发现,“孩子们似乎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感兴趣的课程。 ”除英语、数学、体育、科学等必修课外,还包括服装设计、食品加工、烹饪等特色课程。那么,我们的学校里能不能也开设这些课程,让孩子们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呢?上一轮的课改已经给出了答案。这次课改在中学里推出了选修课,可是凡与高考无关的科目,都不被学校和老师重视,觉得这是白费时间,结果是学生们所有学习时间,还是围着高考科目转。
教师的教育理念转变很重要,可是,如果只有教育理念转变,教育管理、评价制度不变,则很难让新理念生根发芽。在现行的中高考制度和教师评价体系中,教师们只能跟着高考指挥棒,对学生进行知识“填鸭”。所以,组织教师考察国外教育,不能止于出版一本论文集,将其作为“考察成果”,而应该想办法借鉴国外的先进教育理念。这可从两面努力:首先,有关方面应该听取教师们的意见,对现行教育管理、评价制度进行反思,并切实推进改革;其次,可以从这些教师中,选择部分进行试点,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理解的快乐学习,在学生中开展相关教育教学,为他们遇到的麻烦排忧解难。如此,也就从点到面逐步推进教改,让快乐学习回到学生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