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8年到2010年,姜大珺老师被派到泰国北京语言大学曼谷学院担任对外汉语教师,并任中方院长。北语曼谷学院是北京语言大学在曼谷的分校,和孔子学院不同的是,这里进行的是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学历教育。除了日常教学,姜老师作为院长,还需要不断探索学院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在探索的过程中,他对汉语教学也生出了更深的感悟。
主动推广遍地开花
以前学习汉语者多是出于现实交流的目的,现在学习汉语者更多地是出于主观了解的愿望。很多泰国学生真的是对中国文化感兴趣,尤其是很多华裔,对于祖辈植根的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愿望。而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也为文化的推广提供了条件。
姜大珺老师说:“我很赞成现在扩大孔子学院等海外汉语教学机构的做法,我们一定要坚持‘遍地开花’的教学模式,把海外教学推广得更深更远,主动积极地推介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姜老师强调,在国内和国外,对汉语教育的感触是不同的,远赴泰国的经历使他在第一线亲身感受到日益扩大的“汉语热”。
提高素养文化先行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要放在文化中才能释放它的光芒。姜老师认为,文学作品中有语言的精华,在教学时,要适当增加文学课的比重。在他的领导下,北语曼谷学院进行了课程与教材的调整和改革,增设了文学课和古代文化鉴赏课。同时,还根据每个老师的才艺特点开设了不同的中华才艺课,姜老师本人就曾亲自教授学生书法。这种做法改变了以前偏重于教授技能而忽略对学生传授中华文化的局面。
为传播中华文化,加深外国学生对中国的了解,北语曼谷学院还举办诸如文化知识竞赛、中国文化讲座等活动,并和当地华裔以及其他居民一起,过中国的中秋、春节等节日,不仅增加了泰国民众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而且激发了他们对汉语和中国的了解热情,推动了当地汉语教学的发展。
拓展教学推向社会
“要使汉语推广更上一层楼,就必须在做好现时学校教育的基础上,逐渐将汉语教育从课堂转向社会,从上层转向民间。”姜老师如是说。开展多种形式的民间交流活动,通过民间人士的交流,有利于消除彼此间的文化疑虑,促进文化的传播和融合。政治论坛、商业活动、文化演出等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汉语和中华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在未来的发展中,国家应多鼓励民间交流,促进中外民众间的非正式交往,形成新的汉语推广渠道。
作为一个汉语国际推广的“前线指挥官”,姜老师习惯于从大方向上思考问题;作为一名普通的汉语老师,他又注重在教学细节上精益求精,不断改进。他自学泰语,对比其和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差异,继而告诉学生它们的不同之处,让学生在学习时更加明白有效。
姜老师说,在泰国工作的这两年中,最难忘的是学生在课后为他送上生日蛋糕;最欣慰的是看到学生从汉语文化中得到感悟,学到感兴趣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