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对上海的忧虑,从四年前上海被定位为“国际金融中心”开始,而新自贸区飞速启动,被视为在“复制一个香港”,更让港人迫切感受到竞争的压力。
过去几个星期里香港政商各界都在讨论自贸区,举行各种研讨会,每家投行都在发表针对自贸区的报告。根据上海自贸区目前已经可见的总体方案,许多专家相信上海自贸区有望在3年内在贸易自由化、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自由兑换等多个方面取得突破,“上海的3年时间表,就是香港的deadline,还剩下3年时间去改善提升”,有业界专家在一次研讨会上如此结论。
香港人对上海,主要有两个“怕”。
首先,金融是香港的支柱,面对上海,港人最怕的是金融中心地位被抢走。尤其“十二五”规划中将香港定位为人民币离岸中心,令港人每次听到中央提“人民币业务”都心里一颤,前海如是,上海自贸区更如是。
但事实上,在香港之后,上海自贸区并不是首开离岸业务,海外早已有伦敦、新加坡等人民币离岸市场。随着各个市场的壮大,彼此间的人民币交易流通也越来越多,香港作为人民币离岸中心的角色反而更突出起来。更重要的是,香港由于人民币存量越来越多,缺乏投资渠道,曾多次向中央表达人民币回流内地的意愿,上海自贸区这样的规划,正提供了一个香港人民币回流的途径,如果以后在香港可以买到投资于上海的人民币产品,显然将提高人民币投资的意欲。
另一方面,上海自贸区虽然有人民币方面开放的计划,但其定位并不是一个金融为主的特区,更没有大力发展人民币业务的细节计划。而且,上海自贸区的贸易量毕竟有限,总规模仅是目前香港人民币结算规模的五分之一。香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陈家强预测,上海自贸区域的建设中对于人民币自由兑换的重点,将是在经常帐的开放中“再做多点”,而不是要成为另一个离岸中心。
同时,上海自贸区的尝试如果成功,这一模式很快会在内地遍地开花,反过来对于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开放造就动力,香港在这一过程中,所能挖掘到的人民币业务商机,远远大于受到的挑战。港交所总裁李小加将此概况为“增量竞争”,他认为,中央发展上海自贸区的力度越大 = 内地金融业开放速度越快 = 香港的成功来得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