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6日,历经了两年半、经过九轮的会谈,瑞士与中国自由贸易协定终于在北京正式签署。瑞士成为第一个与中国签署自贸区协议的欧洲大陆国家。众所周知,瑞士如名表之类的奢侈品、化工机械产品、食品等,都颇受中国人的青睐。而中国,由于国际经济实力的增强,也开始将触角深入到欧洲的中心-瑞士。
作为一个多语国家,瑞士这两年的汉语热可谓异常升温。据瑞士资讯swissinfo.ch报道,瑞士中文教师协会从2010年起把新中小学生汉语考试引进了瑞士。2013年11月16日瑞士分两地针对5-17岁的青少年举办了汉语水平考试。今年共有60多名中小学生报名参加这次考试,苏黎世11名,日内瓦50多名。
日内瓦考场设在日内瓦的Ecole Moser学校里,考试从10点钟开始,9点刚过学生们都已经陆陆续续来到了考场。考试分为四级,学生们按照参加考试的等级,找到自己考试的教室。 这次在日内瓦来参加新中小学生汉语水平考试的学生中,大部分是金发碧眼的小外国人,他们中有瑞士人、法国人、俄罗斯人和印度人,他们在家长的陪同下来参加考试,孩子们稚气的脸上带着严肃、认真、紧张和自信的复杂表情,但是虽然面临考试,他们身上依然带着那种与生俱来的随意和洒脱。
考场上,孩子们在静静答卷
瑞士与YCT
说起瑞士的新中小学生汉语水平考试,这与瑞士中文教师协会的努力分不开。该协会主席余嵋告诉瑞士资讯swissinfo.ch:“为申办这个考试,我们花了整整两年的时间。” 这算是为瑞士学中文的孩子办了一件好事,余嵋说附近欧洲其他国家都引进了这个考试,只有瑞士没有。“最开始时我们是组织瑞士学中文的孩子每年进行一次才艺表演,通过练习才艺,也能增长中文水平。但是并不能直接考核中文水平。”因此引进中小学生汉语水平考试对于瑞士来说堪称迫在眉睫。 如今瑞士已经第三年承办新中小学生汉语水平考试,没有出过任何差错,用余嵋的话说:“我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慢慢积累经验。”
中文热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地学中文的人也越来越多,一场名副其实的“学中文热”正在崛起。瑞士也不例外,瑞士各地的中学、国际学校都纷纷设置了中文课供学生们选修。 学语言年纪越小越好,这次在日内瓦参加考试的学生中,最小的才刚满5岁,最大不超过18岁。他们有的是在这里出生的华人子弟;有的是父母一方是华人的混血儿;但是也有国际学校中的本地和来自其他国家的学生,这些西方学生都或多或少与中文有些渊源,有些是随父母在中国生活过,有些甚至是在中国出生,在那里生活过几年。但也有一些完全出于兴趣。
家长在这里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国际公司中工作的俄罗斯妈妈Anastasia Vlasova的两个女儿Sonia(9岁)和Ksenia(7岁)都是来参加考试的学生。妈妈Anastasia对瑞士资讯说:“中文现在是一股神奇力量,如果想让孩子以后事业上有所成就,就必须掌握中文,而且中文不同于其他语言,可以开启另一部分大脑功能,掌握这门语言可以开发孩子的智力,”他们一家刚刚从伦敦迁到日内瓦,而两个女儿已经学了5年中文。关于孩子们自身学中文的兴趣,她说:“她们开始不太理解为什么要学中文,因此我特意带她们去了两次中国,在那里学习中文,因此她们现在对中文的兴趣有所增加。” 8岁法国人Jean Dubois,可以用中文写出自己的中文名字:博让。他这次是来参加第三级考试,他告诉瑞士资讯,他学中文纯属兴趣,他所在的私立学校开设了西班牙语和中文两门选修课,他选择了中文。他认为中文最难之处是发音。 11岁的法国女孩Briséis Besson与中文结缘,是因为她看了动画片《花木兰》以后,对中文产生了兴趣,为了能帮助女儿练习,爸爸David也“强迫”自己学了中文。Briséis是个很用功的孩子,这次为了准备考试,就连度假的时候都带着中文学习资料。 Elyes Mrad的儿子Razi(9)和女儿Inès(8)都在北京出生,最初他们从中国保姆那里接触到中文,后来就保持了中文学习。
考试难度
考试规则十分严格,密封试卷前一天发放到考场负责人手中,考试之后试卷收上来只保留答题卷,试卷要在当天全部销毁。 考试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听力,一部分是笔试,基本上都是选择题,试卷上图文并茂,学生通过图和文字是否相符选择对错。考场上孩子们严阵以待,考场纪律十分严格,座位的行距至少要保持在50公分以上。 考试结束了,孩子们鱼贯而出,脸上带着如释重负的微笑。问了几个小朋友,都感觉题目不难,对此俞嵋表示,在选择考试级别的时候,中文老师会根据学生的情况给予建议,一般都是采用比较保守的做法,可以考三级的孩子,让他们考二级,这样通过的几率比较大,“这对增强孩子学中文的信心有好处,”余嵋这样说。 考试成绩要等三周后才能公布。去年参加考试的学生全部通过了水平考试。
授课方式
学习语言需要方法,那么教授语言也同样需要方法。安瑞平老师是日内瓦华文教育基金会(Chinese Institute Geneva Foundation)的教师,他从2006年开始执教,积累了很多教学经验。 他说教中文要因人而异,华人子弟听、说都没问题,最大的问题是读和写。因此给他们上课90%是读书,“因为读多了才会写,”安老师这样对瑞士资讯说。而给外国学生上课,则要花60%-70%的精力用于听、说,30%-40%的精力用于读、写。课堂上的互动也很重要。 他总结出的经验是,不能完全按照课本照本宣科,而是要结合与书本有关的文化进行讲解,“因为来学中文的人,大多是对中国的文化感兴趣,所以讲课时涉及文化,会令课堂更加生动,”安老师讲起了自己的经验之谈。
安老师的课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尽量不讲外语,用中文讲课,“刚开始的时候很困难,为了让学生明白,我在讲台上像神经病一样手舞足蹈,但是等过了最初阶段,学生们还是认可了这种教学方法。” 关于现在的学中文的热潮,安老师认为这是一种时髦,早晚会过去。像中文热一样,世界上也流行过日文热、德语热等等,但现在都已经过去了。他说:“语言是与文化挂钩的,而中国文化在更多程度上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比较大。举例来说,在所有中餐馆中都备有刀叉,而任何一家西餐馆中都不会找到筷子,”安老师有自己的一套看法。 至于中文热是否会过去,西餐馆中是否会出现筷子,尚需等待。而不可忽视的是瑞士的中文热还在持续,这一点从这次来参加中小学生中文水平考试的人数上就能看出,今年是三年来参加人数最多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