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奢侈品市场无可争议的最大客户,不管是土豪、暴发户,还是月入一两千的小职员、打工仔、打工妹,都在疯狂抢购奢侈品。然而,另一面,在电视上的宣传广告、路旁广告标语、学校里的主题班会,都离不开“俭以养德”这一主题。“勤俭节约”一直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现在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富裕,这种说法已经过时了吗?谁还在过着俭朴的生活?新时代俭朴生活的标准是什么?南方都市报和大粤网联合进行了一次市场调查。
(共有26人参加了此次调查)
调查报告
俭朴已经过时?
参与此次调查的多数为60后、70后,约占总调查人数的50%,90后对这个话题似乎都提不起兴趣。事实也的确如此,想一想我们身边的80后90后,挣钱不多,但花钱却非常之大手大脚,穿衣服一定要名牌,出门必须打车,即使钱包里只有几十块钱,也会毫不犹豫地扬起手来,招一辆计程车。70后的原生家庭大多不富裕,他们从小接受的教育也一直是以“勤俭节约”为美德,记者认识一位70后的妈妈,非常会精打细算,当她的孩子要打车时,她会告诉孩子,“打车要三十四块,坐公交车只需要两块钱,省下来的钱可以带你去吃麦当劳,还有玩具送噢!”
所有的调查者,不管是年收入5万以下的屌丝,还是年收入10万—20万的白领、中产阶级,都认为“关于俭朴这件事,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标准”。现在人们的生活富裕了,不能拿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标准来要求每一个人。“吃简单饭食”、“粗布朴服”不是俭朴,新时代的“俭朴”应该是“有计划地花钱,不乱买东西”。关于这一点,记者本人也是深有体会。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水平极其丰富的年代,好的东西太多了,价格又不贵,去商场和超市走一圈,在淘宝、凡客、当当、唯品会、一号店的网页上浏览一圈,总是会忍不住买很多衣服、鞋子、零食、书籍,而到最后有很多衣服的吊牌都没剪,很多零食的包装都没拆,很多书买回来一页都没看……网友圈对“粗布朴服”有自己的看法,“现在那些粗布老贵老贵了,全棉全麻的全天然的,越粗越贵,越土越贵,已经成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勤俭节约的劳动人民是根本买不起的。”
谁还在过俭朴生活?
“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在过着俭朴的生活?”调查者的第一反应是那些低收入人群,他们入不敷出,刚刚勉强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当然还来不及去买奢侈品,但殊不知,偏偏就是有那么一群人,他们为了买名牌衣服和包包,硬要打肿脸充胖子,不惜让自己甚至家人每天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据说这样的人也不是少数,在日本东京、中国的上海和香港,这种现象最为普遍。美国电视连续剧《欲望都市》中有这么一个情节,女屌丝为了去应聘,在二手店租了一个新款的LV包包。广州这个城市比较务实,这样的人并不多,并不会为了面子去刻意追求名牌衣物,那些西装革履,穿着晚礼服的,反而会被人嘲笑为“像个卖保险的”“特殊职业”。有50%的调查者认为“老师”的生活比较俭朴,这可能与他们平时端庄大方的形象有关,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教师的收入有待提高。程序员、IT精英、广告人、文艺青年也是生活比较苦逼的人,他们收入不低,但理想更高,为了实现出国旅游、买房结婚等宏伟目标,也不得不过上“俭朴”的生活。“公务员”显然属于比较神秘的一个群体,他们的收入状况更加神秘,他们的生活究竟是奢侈还是俭朴,这是一个谜,但至少看起来,还是比较“俭朴”的。
“现在还有什么人在提倡俭朴生活?”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老爸老妈”,其次是老师和政府官员。他们是那些与父母一起住的年轻人,大家最讨厌父母在耳朵边像念经一样唠唠叨叨,记者本人也深受其害,母亲大人每次帮我整理衣柜,都会痛骂我是“败家子”,“衣服不露肉就行了,买那么多花里胡哨的衣服干吗?”“老师”、“政府官员”也会经常性地提倡俭朴,这似乎已经成了他们工作的需要。广州三中的校训是“勤俭、仁爱、敏毅、忠诚”,越秀教育局的张局长也说过,“吃一定要清淡”,“俭不只养德,还可以养生。”
俭朴是一种生活智慧
“检朴生活有什么好处?”网友们七嘴八舌,有人认为“俭朴是一种力量”、有人认为“俭朴是一种智慧”、有人认为“俭不只养德,还可以养生”、还有人认为“俭朴生活省心、省力、省时,没有那么多烦恼。”
检朴生活的好处这么多,但如果有条件,大家表示还是会买买名牌,一分价钱一分货,名牌提供的是质量的保证,特别是家具、家电等大件的物品,一定要买那些品质有保证的。记者认识一位女孩子,挣钱不多,但很会过日子,她告诉记者,“衣服裤子可以在小店里面买,鞋子一定要去商场里面,买那些大品牌的,穿起来舒服,也不容易坏。在地摊上买那些便宜货,穿一两次就坏的,反而会浪费更多的钱。”
对于那些花钱大手大脚,浑身上下都是名牌的人,大家除了表示“羡慕嫉妒恨”以外,还认为他们是“内心极度空虚的人”。这样的调查结果显然有失偏颇,记者恰巧认识一个喜欢穿名牌的作家,他的内心可一点都不空虚。他告诉记者,专卖店里的名牌也有假的,他在杭州某商场买了一件名牌衬衣,洗了一次就不能穿了,掉色掉得很厉害。
俭朴和奢侈的关系也很有趣,古人云,“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但现在口口声声提倡俭朴的人,他们的生活可能一点都不俭朴,有人在物质上俭朴,在精神上奢侈;有人在物质上奢侈,在精神上俭朴;有钱人在伪装俭朴,穷人在冒充奢侈……俭朴和奢侈如何达到统一与和谐,这是一个二次元的哲学命题。
讨论
勤俭节约还算是一种美德吗?
关于“俭朴”这件事,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标准,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和做法,养生专家认为“俭不只养德,还可以养生”,环保主义者认为“真正的节俭应该做到物尽其用”,有人认为“节俭”就是不乱花钱,不买很贵的东西;也有人认为买便宜货才是最大的浪费。
俭不只养德,还可以养生
采访对象:方一同(上善太极中医养生专家、国家职业中医康复医师)
古人崇尚节俭的生活,因为这样可以降低内心的欲望,防止内心的膨胀,也是一种很好的养生方式。我在给病人治病的过程中,接触了很多大老板、政府官员,他们经常在外面应酬,吃的是燕窝、鲍鱼、花胶、海参……这些都是营养价值极高的补品,但吃得多了,就会给身体带来不必要的负担。方一同曾经接触过一个案例:有个男人每天都要喝酒吃饭,有一天晚上,膝盖突然开始疼痛,关节处迅速出现大片的红肿,这就是“痛风”,他本来有一百六十多斤,在短短几天之内暴瘦了二十斤,身上很多地方都痛不可触。病好以后,他开始戒酒,每天只吃一些清淡的食物。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古时候很少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情况发生,现在这些疾病却非常普遍。古时候食物相对缺乏,大家吃得都很简单,基本以粗粮为主,这些五谷杂粮中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现代人吃得太精,很多肉类中含有嘌呤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这些物体堆积在体内,久而久之,就会演变成各种疾病。现在很多辟谷疗法、生机疗法、养生班、禅修班,就是利用这种原理,清除人体内储存过多的营养物质,“饿”过之后,人会感觉身体特别轻盈,鼻炎、膝关节疼痛等疾病也自然而然地消失了。
“提倡回归过去的俭朴生活,非常有必要”,方一同告诉记者,“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候,有外国人来到中国,他们惊奇地发现:中国人的身体都非常好,因为大家的生活都很简单,吃得不多,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现在的中国人,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但身体机能却越来越差,麦当劳、肯德基等垃圾食品进来以后,中国出现了更多肥胖症、亚健康状态的人。
除了食物要清淡以外,在穿衣服方面也应该注意,很多人太注意保暖,特别是家长,生怕自己的孩子冻着了,天气刚有一点点凉,羽绒服、毛衣、围巾、手套等开始齐齐上阵,这样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发育,穿得太多,人体的免疫力也会下降,甚至会引发多痰等呼吸道疾病。
真正的节俭应该是物尽其用
采访对象:叶隐(叶隐工作室负责人,民间思考者,意见领袖)
叶隐对自己的定义是“民间思考者”,他是农村人,家里很穷,他的内心一直有一种忧患意识,因为从小到大,看到人们的欲望对环境的破坏。“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是消费主义者,他们买回来很多东西,但根本用都没用过。每一件商品的背后都有一条长长的生产链,真正的节俭应该做到物尽其用。”
在穿衣服方面,叶隐会挑选一些质量比较好的,可以穿很多年的衣服,他衣柜里面的衣服不多,但很多都是穿了十年八年的。他吃的食物也很简单,喜欢用普通的食材做出精致的菜式。鸡啊鱼啊肉啊,不会太多,一个月吃一两次就够,但一定要买有机的,土鸡土猪肉。“如果大家不是每天都吃大鱼大肉,市场需求没那么旺盛,养猪养鸡的人也不会去拼命扩大产量,用那么多添加剂,生产那么多速成的鸡,注水的肉。”住的地方,他喜欢小而精致的房子,“我也住过大的房子,三房一厅,一两百平方米,但有的房间可能我两个月都没有去过,搞起卫生来却累得要死。”
“运动和阅读也是俭朴生活的一部分,可以用最低的成本提高自己的身体和精神素质。”叶隐去年回老家的时候,参加了一场同学会,刚开始的时候,有人提议去海鲜酒楼撮一顿,然后再去桑拿。叶隐觉得不如大家一起去爬一爬学校后面的那座小山,回忆一下中学时的快乐时光,结果那成了他们最开心的一次同学聚会,“在大酒楼里面,享受着别人的服务,感觉很拘谨。在野外,不用端着,每个人都很放松,交流起来也特别有深度。”
你不能用上世纪的标准来要求90后
采访对象:曾娜玲(华南师范大学大四学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每一代人对“俭朴”二字的理解都不同。华南师大的校训是:“艰苦奋斗、严谨治学、求实创新、为人师表”。每到夏天,学生顶着40多摄氏度的高温在宿舍翻来覆去彻夜难眠,要求学校装空调的时候,学校就会叫你看看校训,要艰苦奋斗!这是不是意味着俭朴观念已经离我们远去了?客观地说真的不是,因为你不能拿上世纪30年代的标准来要求现在的人。经历过中国动荡年代的人都知道珍惜,他们在艰苦中学会了俭朴。中山二院已退休的曾教授将近耄耋之年,回忆起他自己上学的年代感叹道:当时母亲给的一罐咸菜几条红薯就是一个星期的伙食了。这样的经历让他哪怕上了大学,有了工作,也从未浪费过一粒米。“午饭和晚上吃剩的米饭都是我第二天的早餐。要么泡开水熬成粥,要么就做成炒饭当早餐。”曾教授说生活不容易,物质丰富了也还是要学会珍惜,保持俭朴的美德。
祖辈们的俭朴自不必说,父辈们经历过苦难,也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奋斗过来,感受到物质的极大富裕,所以这一辈人自己对物质的要求较少,同时也能以宽容的态度理解孩子们对物质的追求。小桐说自己的父亲就是这样的人,他几乎从来不穿新衣服,袜子破了洞也不舍得换,皮带甚至都已掉漆了,还是坚持着用。相比父亲,小桐觉得自己就算是“奢侈”的人,因为她对自己喜欢的东西都特别舍得花钱。“但是相比起我社团的那个一个月听三次演唱会,随便一件衬衫都是阿迪达斯或耐克的师兄来说,自己又算是俭朴的人了。”
曾经有人笑话华师的学生,说华师的女生都是村姑。其实看看网购调查不难发现,比起中大华工暨大,华师的购买力确实是比较弱的。2013年华师入学新生60%来自农村,这些孩子的生活费一般不超过700元每月,少者只有400元,无怪乎华师的孩子是“乖孩子”。因为对于成长在经济飞速发展时代的孩子们来说,如果买得起更好的为什么不用更好的?“俭朴”大半是因为买不起,消费不起,并非自愿。华师经管专业的女生小陈说:“广东的贫富差距比较大,自己就属于比较穷的那一拨。室友是土豪,旅游住海景酒店,奢侈的化妆品几百几百地买,衣服也特别多。”
有时候,看似节俭的行为,其实是更大的浪费
我妈妈有一双袜子穿了十几年,我想问的是,现在哪里可以买到质量这么好的袜子?(徐征)
“我妈经常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加在一起起码都9岁了,现在的衣柜里要找到一件三岁高龄的衣服都不容易。还有一个问题是,去哪里找帮你补衣服的人?补一件衣服的钱,跟买一件新的衣服差不多。”(六由)
对于90后,逛淘宝的算是俭朴,逛天猫算是奢侈。也有同学说逛实体店的那些才叫奢侈。(小曾)
“俭朴是一种精神状态。就像复旦那个在宿舍建私人图书馆的学霸,他每个月买书的钱都能买两部iPhone。他将自己的生活费和自己赚的外快都拿来买书了,他是个花钱多的人,同时也是个俭朴的人。”(大一女生小白)
有时候,看似节俭的行为,其实是更大的浪费,就拿我们家的例子来说吧,为了省钱,买了最便宜的马桶、地砖、书柜、沙发,可用了没几年,都陆陆续续开始出现问题,早知如此,当初应该狠狠心,买最贵的。那句话怎么说来着,一分价钱一分货。(停了电)
勤俭节约还算是一种美德吗?我感觉这一招似乎只有在征婚时还用得上,看了那么多集《非诚勿扰》,那些男嘉宾无一例外想找一个“勤俭持家,会过日子”的,还比较在意女嘉宾会不会做饭,喜不喜欢买名牌什么的。我认识一个男人,深情地谈起他的未婚妻:她很会省钱,拍婚纱照,摆喜酒,都选最便宜的那种,为的就是把钱省下来跟我一起好好地过日子。(毕小挺)
1、你如何看待“俭朴”这件事?
早已经过时了,俭朴不利于经济发展,不能刺激G D P 1 (4.00%)
应该一直坚持 6 (24.00%)
并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人 8 (32.00%)
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标准 10 (40 .00%)
2、你认为怎样的生活才算俭朴?
吃简单饭食 0 (0 .00%)
粗布朴服 2 (7.69%)
不乱买东西,有计划地花钱 19 (73.08%)
不浪费粮食 5 (19.23%)
3、你认为俭朴有什么好处?
俭以养德 6 (23.08%)
俭朴是一种力量 0 (0 .00%)
俭不只养德,还可以养生 4 (15.38%)
俭朴是一种智慧 12 (46.15%)
省心、省力、省时 4 (15.38%)
没有那么多烦恼 0 (0 .00%)
4、你认为广州什么样的人群生活比较俭朴?
低收入人群 7 (26.92%)
学生 0 (0 .00%)
老师 6 (23.08%)
打工仔 10 (38.46%)
程序员 2 (7.69%)
公务员 1 (3.85%)
暴发户 0 (0 .00%)
5、你平时购买衣服、家具等生活用品时,是否会注重其品牌?
会 1 (4.17%)
偶尔会 18 (75.00%)
从来不会 5 (20 .83%)
一定会,必须的 0 (0 .00%)
6、你身边追求名牌的人多吗?
很多 0 (0 .00%)
不多 20 (76.92%)
几乎没有 3 (11.54%)
如果有条件,每个人都会 3 (11.54%)
7、你会怎么看待总是消费名牌的人?
有钱人 10 (38.46%)
土豪 1 (3.85%)
羡慕嫉妒恨 5 (19.23%)
水鱼,被人宰了还沾沾自喜 2 (7.69%)
内心极度空虚 7 (26.92%)
那么招摇,小心被抢被偷 1 (3.85%)
8、现在还有什么人在提倡俭朴?
老爸老妈 8 (30 .77%)
老师 5 (19.23%)
政府官员 9 (34.62%)
穷人 1 (3.85%)
洗脚上田的暴发户 1 (3.85%)
居危思安的有钱人 2 (7.69%)
9、如何看待俭朴和奢侈的关系?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10 (38.46%)
提倡俭朴的人生活一点都俭朴 7 (26.92%)
有钱人在伪装俭朴,穷人在冒充奢侈 6 (23.08%)
物质上俭朴,精神上奢侈,两者难兼得 2 (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