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70高龄,周恒茂依然坚持奔跑。
如何更好理解上海,更加读懂这座魔都?那就来参与一场马拉松赛吧。上马是比赛,也是城市文化本身。
昨天,上海沸腾,只为一场马拉松比赛。
马拉松有多火?如果打入百度搜索,词条超过3780万个。
2500多年前的希腊英雄菲迪皮茨,跑完42公里的一刻,肯定未曾料到,他带来的不仅仅是雅典胜利的好消息,他的长途奔跑本身,也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的永恒象征,被后人反复铭记。
铭记并非只是纪念。马拉松赛事从1896年起,在全球各大城市迅速蔓延,成为每一个国际都市的体育盛宴、乃至全城人的文化狂欢。
而在今日上海,我们似乎也看到了这样一种趋势:马拉松不仅仅是一项竞技体育,一场全民运动,更是城市文化的细水长流、无处不在的生活方式。
是跑道又是文化景观
除了竞技的可欣赏性,马拉松比赛的另一个魅力,在于场地完全开放、自由。城市每一条道路、每一根肌理,都有可能成为马拉松的跑道。那不仅仅是一场比赛,也是用脚来丈量城市的一把尺;用双眼,来观察城市的街景;用身体,来触摸城市的人与文化。故而不同的城市马拉松,形成了各自的文化特色,被全球路跑者们津津乐道。
上海马拉松线路,几经修改。曾经一度放在略远又安静的地区。随着对马拉松的认识不断深入,上马路线完全深入核心地带。
2011年开始,代表上海特色的陈毅广场、南京路、淮海路先后成为马拉松路线。当成千上万的人在这些地标场所围观选手们一路向前、向前,那宏伟的人群、映衬着背后的老外滩建筑,带来一股上海风味与时尚现代的张力。2011年跑上南浦大桥时,也让平时坐车过桥的普通选手们大呼吃不消。
“没想到南浦大桥如此盘旋,弯道、坡度、长度加在一起,跑起来太累了。 ”这是那年比赛过后,选手们纷纷在论坛上的牢骚,这也是亲自用脚踏实地,来体验一座跨江大桥的切肤感受。
2012年,马拉松路线在徐汇滨江和黄浦滨江沿岸设定了几个来回。改建完成的滨江马路,有宽敞的视野、绚丽的绿化,身侧就是防汛墙下波光粼粼的黄浦江水,江风扑面,这番场景顿时让所有参与者眼前一亮。
此后,比赛虽已过去,但滨江大道却成为周边居民健身、养生的著名场所。如今,每到夜幕降临,滨江沿岸的老老少少,或散步休闲,或迈步健身,形成了一道人文景观。
城市学者阿尔多·罗西说,城市由它的标志和母体组成。就好比认识北京,人们通过天安门以及街道上的胡同、四合院。同样,法国的芒萨屋顶、德国的斜线方格、意大利的半圆拱窗,都是一座城市的标识所在。
那我们如何来理解上海,更加读懂这座魔都呢?来参与一场马拉松吧。它是比赛,也是城市文化本身。
是健身也是社交方式
“每天早上被闹钟吵醒,咬着早餐赶路上班,晚上疲惫回家沙发上一躺”一直是都市青年呈现出来的生活画卷。然而上海马拉松的报名官网一出,短时间内被一抢而空,佐证了一个变化:热爱跑步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如果只为健身,还有其他时髦选择,比如羽毛球、游泳、乒乓、篮球、瑜伽、单车,等等。唯独跑步,是所有运动中较为重复而痛苦的项目,似乎与爱新奇的时尚青年们格格不入,他们究竟在想些什么呢?
年轻白领田亮,起初,是一个完全不爱跑步的人。
一切始于汶川地震时,耐克公司组织了一回10公里义跑捐款。田亮出于慈善目的,以及“不用跑到最后”的自我安慰,报名参加。报名后他想,不如先练练吧,晚上八九点钟,在吴中路上一个人跑。别看当时他28岁,一开始基本靠走,后来才渐入佳境,最终义跑58分钟跑完。
如果事情到此为止,就只是一次公益活动。然而那一年,恰逢网络博客大行其道,田亮做了一个可能改变一生命运的动作—把义跑照片晒到了新浪博客和QQ空间里。此后不断有网友留言,表示他们那天也去跑了。网上交流一多,跑友们跑步就会叫上田亮,队伍不断壮大,来自各行各业,有做网站的、做销售的、做广告设计的。2009年大家主动提供资源,乐跑论坛由此创立。
翻看网页,乐跑与时下的车友会、摄影圈、读书会、电影迷圈等基本类同,都能概括为“有主题的社交网站”。仅以百度贴吧为例,“为兴趣而生”的网友们,成立的各式贴吧达到8187214个。这就是新世纪的网络社交方式。其中跑步吧里,有人晒减肥,有人晒专业,还有人晒比赛心路、个人经历,八卦应有尽有,资料五花八门。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乐跑论坛,成千个会员貌似很多,但真正活跃的跑友就一两百人。还有一小撮人基本跑不动、专职“打酱油”。田亮举例说,群里一个女孩子偏胖,也不想跑步,只是喜欢和跑友们一起玩,每次活动都给予很多支持,忙前忙后,找场地找餐馆,最后成为俱乐部的后勤部部长,她的老公就是她在跑步活动中认识的。
“可能比起其他兴趣圈,跑步入门简单、组织方便、花钱不多,而跑步的人比较开朗、健康,大家就喜欢交这样的朋友。 ”田亮说,“跑步不是目的,通过跑步认识志同道合的朋友,愉快生活,才是目的。 ”
论坛上大家一起约跑,马路上边跑边聊,谈八卦谈人生,有空还一起聚餐,喝咖啡聊天。跑步从枯燥变为轻松、从痛苦变为娱乐。它主要是常态化的交往方式,顺便再健个身,生活似乎完满了。
是比赛更是生活态度
每一个跑友,都有一个象征目标:跑一场马拉松。就好比学钢琴、学外语,末了总要去考个级。而马拉松,就是跑友们的等级测试。这是马拉松比赛的独特魅力所在,它的门槛如此之低,对参赛者如此包容,业余爱好者可以与专业运动员PK,挤在同一个起跑点上,一起向前冲……
上海国际马拉松组委会的资料显示,上海马拉松年纪最大的参赛选手,是70岁高龄的周恒茂老人。
了解他的人就能明白,周恒茂热衷于马拉松,实在自然不过。
他至今记忆犹新的是8岁时生病,差点治不好,“我以为自己会被裹在棉袄里一卷,直接扔黄浦江边上了。 ”于是8岁以后,周恒茂开始拼命锻炼,工作时一直是厂里的运动积极分子。
2011年,周恒茂报名上海马拉松赛。就在报名后不久,他不小心摔了一跤,导致右膝髌骨严重创伤、胸口肋骨断了3根,右腿手术后医生斩钉截铁地说:“你的膝盖想恢复如初,已不可能。 ”周恒茂是那种越挫越勇的性格,受刺激后,他不仅没有放弃,还硬带着骨伤背沙袋锻炼,疼得冷汗直冒,依然咬牙坚持。
比赛当天,他在陈毅广场做热身运动,几位国家二级运动员得知他的岁数直接说:“这里不是你来玩的地方啊!”跑到29公里,周恒茂大腿抽筋,几位大学生志愿者赶紧帮他按摩,也委婉暗示他放弃,但周恒茂依然往前跑,最终以5小时多的成绩跑完全程。
今年他报名时,已经到了“全马(全程马拉松)”规定的年龄上限,工作人员叮嘱:“今年是你全马的收关之跑,明年只能健身跑。 ”
“那我明年干脆不跑。要参加马拉松就一定要跑全马!”周恒茂毫不犹豫地回答。
他性格中的刚强,自我超越的渴望,与马拉松比赛如此契合。
跑全马的市民们,几乎没几个冲成绩而去。
田亮清楚记得自己第一场 “全马”赛,跑到身体极限时,身边经过的所有人都会鼓励道:“小伙子,加油”“慢一点,不要停”,身体很累,但内心却很兴奋。当熬过这个阶段,越跑越轻松时,他也会同样鼓励经过的选手们“加油,坚持”。这份温情,伴随他冲过终点。
“过去我不理解冠军为什么总爱咬着金牌流眼泪,那天我忽然有了眼泪汪汪的同感。不是因为自己坚持锻炼有了成果,而是最终超越了自我,以前没做过、不敢想象的事情,自己做到了。 ”
田亮的回答,也许是每一个参与城市马拉松的普通人,共同的心声。
复旦梁永安教授解读马拉松文化
在跑步中,寻找自我的存在感
几乎每一个都市青年,都有过赖床不起、不愿早锻炼的心理。然而当马拉松成为一座城市的时尚文化,跑步成为日常的生活方式、社交活动时,“迈开两条腿”这个枯燥重复的动作,突然有了新的内涵。
复旦大学中文系梁永安教授曾经有过一段“千里走单骑”的经历,他这样解读如今的“马拉松文化”—
现代都市生活纷繁复杂、千头万绪,世界太丰富,以至于都市青年已很难在生活中,找到一个固定参照点,保持年年月月不变,而跑步,恰恰是最原始、最简单的活动。跑步可以永远重复、始终不变地在一个人的生活中贯穿始终。无论他的场所是否搬迁、人生是否改变、社会地位是否有起落,在诸多世事变迁中,唯独跑步是自己就可以掌控、保持确定、并且努力就一定有回报的。通过跑步,每天跑、坚持跑,个体可以从中获得一种确定感、身份认同感。
电影《阿甘正传》里,阿甘从小到大都在奔跑,后来还跑步穿越美国,意味深长。那正是人在跑步中,寻找个体的存在感。跑步看起来可以成为群体性活动,其实也是个体感很强烈的运动,孤独的跑者,在跑步的同时,也是自我确认、自我发现的过程,让自己的内心重获安宁,让自我不再被繁琐生活所淹没。
所以越是发达的国际都市,越是马拉松流行。
从城市的角度出发,梁永安对马拉松也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尽管马拉松的选手,永远是城市里的少数,然而马拉松赛事,能够超出“体育”的范畴。但凡有马拉松的地方,都有某种图腾性,仿佛是一座城市看得见的文化符号。
具体而言,马拉松赛事中,一方面大家看马拉松选手,一方面城市的人与人也在互相观看。大量人群大规模跑出来,对于街道文化的串联有很好的黏合作用。就好比一家咖啡馆,可以把三教九流的人聚集起来,形成咖啡馆的文化。马拉松比赛,也是城市里难得把大家串起来文化交流的机会之一。
美国著名城市学者雅各布,曾经专门提出过一个概念:街道眼,就是指互相能看见。城市里的人们在互相看见中,产生文化。
近年来,上海的马拉松赛事路线规划在闹市区,互相看的人会更多,与城市的连接度更紧密,作为国际赛事,与全球化的贴近感也会更强。当一种坚持的力量展示在每个观众的面前,尽管大家自己未必会跑“全马”,但看到自己达不成的任务,别人在坚持、在努力,就会有一种精气神,推动每个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充满力量和活力。因此马拉松比赛对城市的带动、对人的鼓舞,不言而喻。
归根结底,国际化大都市里,马拉松可以让人回归内心的自我、连接全球的文化、提升城市的活力。而梁教授认为,最关键的是,马拉松作为最朴素、原始、古老的运动,它能够给繁华的城市带来一种返璞归真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