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艺术中心推出的东方市民音乐会,走出了“高贵不贵,文化亲民”的新路子。
浦东文化艺术节点燃了浦东人参与文化、享受文化的热情。
浦东文化艺术节的群文活动中,新娘与外国演员翩翩起舞。
2011年创办的浦东文化艺术节,每年吸引超过百万市民参与。
2013年,注定是浦东文化发展进程中值得书写的一笔: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培育,浦东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创建申报中取得成功,获得了创建资格。
从地标性文化建筑的设计建造,到吸引柏林爱乐等世界名团前来造访;从在全市各区县中首创“百场文化巡演”送戏下乡,到每年数百场演出都采取“居民点单、社区配送”的人性化操作方式……20多年来,浦东在“人文浦东、文化兴区”发展愿景的指引下,着力于增强地区的文化“吸引力”,一个个新机制、新做法,不断为浦东文化的土壤增添着养料。
终于,一棵棵姿态各异的“小树苗”,在今日长成了一片“森林”。今日浦东,基本建成了“与浦东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匹配,富有浦东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并得到了国家文化部领导批示肯定:“浦东的做法务实,有独创性”。
“文化磁场”均衡便利
早起,徜徉于上海科技馆的“科学海洋”,欣赏最新的IMAX科技电影,漫步在浦东图书馆的 “书山云海”,享受属于自己的阅读时光;下午,到喜玛拉雅中心、航海博物馆、龙美术馆、吴昌硕纪念馆、中华艺术宫看看高水准的展览;傍晚,走进东方艺术中心或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既可聆听一场大师级的音乐会,也可加入明星演唱会的狂欢人流;深夜,漫步滨江大道,迎着江风,欣赏东方明珠电视塔和陆家嘴三大高楼集群的璀璨夜景……
在今日浦东,丰富的“文化一日游”菜单已成为现实。而对照新浦东的地图细读榜单,你会发现,这样的“文化磁场”还有很多:浦东121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已建立起了较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区、街镇、村(居)三级文化设施网络体系。
目前,浦东不仅有浦东图书馆、东方艺术中心等一批地标性公共文化设施,还拥有全国最大私人美术馆——龙美术馆,适合多种演艺形式的专业性高科技舞台——喜玛拉雅大观舞台等社会力量建设的文化场馆。
“浦东把文化设施作为建设人文浦东最基础的一环。”新区文广局负责人告诉笔者,开发开放23年,从昔日的泥滩小渔村,建设成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城区,浦东这片改革的热土,因为有了日新月异的经济发展,更有底气为百姓提供更为优质且价格 “亲民”的公共文化资源和服务。根据“各有梯度、功能互补”的思路,统筹规划、科学布局,浦东力求让各类群体都能就近步入文化阵地,享受“市、区、街镇、村居四级文化设施网络”所带来的文化服务。除了地标性的文化场所,新区还建有37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67个文化广场、84个东方信息苑……越来越完善的文化设施,让浦东市民步行15分钟准能找到文化场所。据不完全统计,这些文化场馆每年服务市民群众达1500万人次,市民的满意率逐年提升。
“文化服务”均等享有
配备了各种梯度的文化设施,如何让更多百姓享受到他们所渴求的文化服务,成为摆在新区文化部门主管领导面前的一道思考题。近年来,浦东新区文化部门主动牵手各方资源,搭建公益平台,助力高雅艺术走进寻常的浦东人家。
不久前,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第8个跨年度演出季节目单火热出炉,100多台、150场各类演出将这一年排得满满当当。而这个有着“蝴蝶兰”美誉的音乐殿堂,还打造了引以为傲的“交响乐金字塔”:以世界十大交响乐团为核心的一流音乐会为上端,国内乐团常规音乐会为中坚,东方市民音乐会等普及音乐会则为其基础。
2006年7月,在“蝴蝶兰”开业之初,新区就试行“政府贴一点,企业让一点,社会赞助一点”模式,鼓励东艺推出低票价、普及型的东方市民音乐会。至今30元、50元、80元的票价仍然保持,学生票更是低至15元;剧院设立的每月一次免费开放日里,市民不仅可参观硬件,还能免费参加普及讲座与名家见面会……每年近10万张的低价优惠票,把“阳春白雪”送入寻常百姓家,走出了“高贵不贵,文化亲民”的新路子。前不久,浦东的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 “高雅艺术走进百姓的运作模式”以东部组第二的好成绩,通过了评审。
“蝴蝶兰”里邂逅名乐,而作为浦东新区政府倡导、由宣传文化发展基金支持、文化部门实施的实事工程,浦东百场文艺巡演从2004年的全市首创起步,一路演来至今已整整十年。
十年里,浦东百场文艺巡演年年成长、不断创新,完成了“三级跳”:2004年,浦东在全市率先启动“百场文艺巡演”,文艺团体“下沉”到社区,每年送出超过300台大戏,街镇可以根据居民需求按“菜单”“点菜”;2007年,这一“新鲜事儿”在全市推广,“勇于吃螃蟹”的浦东再出“新招”:2008年,参与巡演的团队升级到市级文艺院团,百姓在田间地头就能看到芭蕾、歌剧等高雅艺术;2009年,从市民中选出的社区文化代表全程参与监督,让巡演从竞标到演出的操作过程更阳光透明。
十年里,浦东新区政府不断追加投入,文化巡演从最初的每年百余场递增到400多场,各类文艺院团进社区、进部队、进开发区、进敬老院等共演出3576场,受益者达426万人次,实现了对浦东全社会的服务覆盖,并多次获得上海市 “三下乡”活动优秀项目奖。
关爱“外来务工者”,迪士尼工地、世博前滩工地等建起了图书流通点;关爱“白领青年”,5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4个楼宇“阳光阅读驿站”,为金融城的白领青年提供了个性化借阅服务;关爱“残疾人”,浦东图书馆盲人电子阅读服务项目获得了国际图联“最佳实践奖”……五百多万浦东市民已经享受到了多样化、零门槛的文化服务。
“文化品牌”活力迸发
金秋十月,2013第三届浦东文化艺术节如期而至,数百个项目又一次点燃了浦东人参与文化、享受文化的热情。而本届艺术节推出的640多项活动,其中只有开闭幕活动、浦东本土艺术家个展等10多个项目由政府拨款主办,其余项目都将借助社会组织和专业机构完成。
“可以说,今年浦东宣传文化基金以342万元的投入,撬动了5257万元的社会资金,一起支持浦东文化艺术节!”新区文广局负责人透露,从两年前的首届浦东文化艺术节开始,浦东文化部门就提出了“需求导向、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营”为办节理念,敞开大门欢迎民间文化组织和社会机构的积极参与。经过几年的培育,这一理念正在浦东变成现实,艺术节的品牌效应也日益显现。
据了解,近年来浦东树立“大文化、大家做”的理念,着力发展多元化的文化供给主体,撬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通过基金扶持、政府采购、活动经费补贴等方式,构建起了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事业的财政保障机制。“浦东宣传文化发展基金”每年投入数千万元资金,扶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参与文化服务,其中就有一部分资金投给参与浦东文化艺术节项目的社会文化组织和专业机构。
“每个项目拨款都不多,多则十万,少则一两万元,但激发的却是我们参与公共文化的信心。”上海正午文化艺术中心负责人宋竹君告诉笔者,浦东文化艺术节的项目艺术水准高、业内影响力大、参与受益面广,艺术节为民营艺术机构搭建了一个分享经验、培育艺术品牌的良好平台,搭上了艺术节这辆“快车”,对于民营文化机构的自身发展和品牌推广,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树立“大文化、大家做”的发展理念,多元主体在浦东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建设性作用初步显现,不仅体现在浦东文化艺术节这一品牌上。
新春佳节,到世纪公园梅花节踏雪寻梅;阳春三月,“桃花节”里觅得春的芬芳;“五一”小长假,名家名剧月闪亮登场;“十一”国庆,国际音乐烟花节一票难求……随着时间的累积,品牌文化活动越来越多,365天日日有风景。上海民俗文化节、浦东文化讲坛、陆家嘴金融文化节、缤纷“长三角”系列活动……每一项文化品牌都有着丰富的活动内涵。
“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将是浦东文化事业的一个新起点。”新区文广局负责人表示,创建工作既是对浦东文化建设的一次全面梳理,又是一次成果总结。在“十二五”期间,浦东不仅将新建一批地标性文化设施,做大做强“浦东文化艺术节”等文化品牌,还将承办好2013年“中国图书馆年会”……浦东将努力构建与浦东发展战略定位相适应的文化新格局,在上海塑造国际文化大都市进程中担当新的重任,展现新的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