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侨报网综合报道,中国人民大学近日决定,将已实施五年的必修课《大学汉语》,改为选修课。
此事随即引发网民热议,有人质问,“为何在中学越来越受到重视的语文,在大学里却边缘化了。”《北京晚报》记者了解到,目前人民大学有三位老师讲授《大学汉语》,内容分别涉及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诗歌等。五年过后的今天,课程的“上座率”并不高。不少学生对诗歌的格律平仄、古汉语的解注通假等知识并不感兴趣。人大校方也坦言,现有的《大学汉语》课定位不够清晰,教学质量不均衡,不能有效满足学生差异化的需求。
美国拼写大赛值得学习 呼唤全民热情
各地新一轮高考改革都不约而同以英语改革作为“突破口”,而在这之前,中国教育部前发言人、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在微博上呼吁“取消小学英语课,救救汉语!”不禁让人慨叹汉语的生存危机。
“拯救危机不是一个电视节目的事。”央视热播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总导演关正文在接受广州《时代周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当下有关节目所引发的“汉字危机”、“文化危机”,他“由衷不这么看”。在他的设想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应该像美国的全国拼写大赛那样成为全民参与的、对国家文化认同的游戏。
《北京晚报》介绍,在美国,每年的拼写大赛由美国娱乐与体育节目电视网直播,有超过400万观众热捧。拼字大赛简而言之就是比赛谁认字多,比谁写字不出错。美国首次举办全国性在校学生的“拼写”比赛是在1925年,由肯塔基州的《信使报》编辑部主办。此后每年一次,只是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停顿了几年。后来E.W.斯克里普斯集团成为这项比赛的赞助机构,到2013年5月,已举办了86届,这一拼字大赛也是美国历史上持续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教育类赛事。
时下,汉字类节目的出现正好能展现“汉字之美”、“传承中华文化”,重新唤起人们对汉语的热情。
背景:汉字听写大会
一档形式单纯、简朴的“冷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近日出乎意料地黏住了广大电视观众、热了起来。据统计,节目播出后的同时段收视率飙升4倍,微博上更是登顶话题热门榜,点击突破18万,百度搜索高达42万。
上海《解放日报》报道,该节目最初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崭露头角,后因受欢迎而增设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晚上的黄金时段播出。比赛引发的“提笔忘字”、“国人书写能力普遍退化”等有关汉字之忧的讨论,也频繁见诸互联网和各大报端。

